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伊莎貝拉》影評:講述人性與精神重生的故事家

《伊莎貝拉》影評:講述人性與精神重生的故事家

用破舊的唱片機,黑白的老舊膠片錄像,又或斑駁掉漆的牆壁放在電影的開頭,用來表達一個故事的懷舊是大多數導演喜歡幹的事。但有些的導演喜歡在影片的開端出現一個旁白者,用特寫的手法來講訴這個故事,以至於有了收到奇效的影片如《泰坦尼克》。但《伊莎貝拉》卻不是這樣。他沒有故意的加入一個講故事的老人,但你卻覺得有一個故事的男主角和你坐在午後金色陽光下的公園排椅上給你平靜的講一個不平凡的故事。其實這個時候,故事的吸引不是最重要的,而講故事的男人才是最有魅力的。
一部電影叫做《伊莎貝拉》
《伊莎貝拉》講述澳門司警馬振成,在他中學時候,伊莎貝拉懷上了他的孩子。他陪伊莎貝拉去拿掉孩子時,偷偷溜走,從此兩人再沒聯繫。後來當上了警察,卻過著墮落與糜爛的生活,與走私集團勾結,私生活不檢點。,因為澳門即將回歸,當局對警務人員違法行為加大了打擊力度,犯罪集團準備讓阿成一個人頂下所有罪行。這時,女孩張碧欣突然闖進了警察阿成的生活,並告訴他自己是他女兒,這時在罪行與女兒阿成該如何抉擇……
而伊莎貝拉,isabella,西班牙語,意思是:上帝的諾言。而在這不電影中它不單單以片名出現的,它還代表了貫穿整部電影的一個人物與一條狗。足見“伊莎貝拉”也就是“諾言”在整部片子的意義了。
主角與演員的交流。
由杜汶澤飾演的馬振成,在自我角色的處理上是非常細膩的。片中就沒有他目光真誠的時候,要么微微低頭向上看,要么微側著頭向邊上看,即使是正視也帶著一點閃爍。他永遠就像個沒長大的倔強孩子,即使是回憶中公交車上那強忍著的淚滴,沒錯,這就是那種經歷過生活磨難,內心善良,玩世不恭,溫柔的潑皮老男人的眼睛。其實這只有這種性格才會有這種磨難與經歷。所以這個馬振成是有血與肉,他就像一個真正生活在你身邊的人。再來看看梁洛施扮演的張碧欣。
張碧欣在整部戲中明顯眼神戲掌握的不到位,但她的表現好在沒有一點做作的成分,勝在自然,但和杜汶澤有一定的差距也是必然的。
場景與特寫
整部電影導演明顯是做足功夫的。首先,炎熱,骯髒的澳門夏天,破舊的房屋,斑駁的牆壁,老男人臃腫的身材,女孩未發育完全的身體,以及世紀末澳門回歸造成司警的局勢變化。無疑不透露出的壓抑,墮落,無聊與腐朽。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導演明顯在從外界的改變中暗示觀眾的內心以及觀影情緒。可以看到黑夜與陰暗房間的出現越來越少,明媚的陽光與笑容越來越多,使人們徹底從壓抑的情緒中釋放出來。而且這些還可以從衣服的色調上看出來。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阿成與阿欣喝醉了經過一個街道時路燈從一個有圓孔牆壁下透過的一段,配上夢幻般地音樂,真的有種童話般的感覺。
關於特寫,與以往給一秒以上的鏡頭停頓不同,這部電影給的特寫並不多,而且拉長鏡頭的地方很多,而這些長鏡頭很多就像紀錄片一樣的剪輯鏡頭,帶個人的真實與帶入感很強。突出的鏡頭就是阿成幫阿欣搬家的場景。路燈拉長的身影與阿成背後汗濕的一片……影片本身細膩與父親臃腫衰老的背脊與女兒單薄荒涼的背脊給人一種濕眶的衝動。這也是電影的色調分段點
導演的手法與電影的剪輯結構
我覺得導演的手法很滑頭也很精妙。影片中反复提到過一句話:“在香港,兩個人分手之後,可能永遠不會撞見。但澳門很小,這條街分手,很可能下條街就遇到了。”因為澳門很小,所以發生這種故事很正常。也因為澳門很小,這個故事不得不用多次閃回和錯位剪輯來拉大電影播放的長度,不過這樣的好處是會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因為生活的回憶本來就是錯亂式的片段,再加上所獨有的音樂氛圍,很容易讓觀眾沉浸在導演所表達的情感中。但多次閃回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囫圇吞棗的看法會讓人一不小心就跟丟了情節以至於誤讀。最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阿成與阿欣到底發生性關係沒???愚鈍的學生我也是在觀影的第三遍才肯定的得到結論:沒有。導演沒有放過這個容易忽視的BUG的。
我的觀後感
苔蘚地菌般的陰暗街道與斑駁牆壁,靜脈血液般暗紅燈光充斥的影片前半段;以及明亮與溫暖曬在人心的柔和陽光,純潔乾淨湛藍無暇的天空。完全兩種相反的色調的完美融合,我不得不給這部電影我心目中的滿分。雖然她有各種各樣的瑕疵,但她在我心中值得這個分量。
路透社在評點這部電影時認為:“《伊莎貝拉》是一部柔和而又悲傷的影片,兩位男女主角憧憬著明天,卻又被昨天緊緊束縛著,有一種無助的美。這樣的電影值得褒獎。”其實我並不是特別同意路透社的觀點。我從一張海報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人其實每天都在賭自己的運氣,看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貌似和路透社的觀點相同。但電影中阿成與阿欣完全表現出的倔強與生活面貌的變化恰恰反映他們正從無助慢慢變得有目標,慢慢的認真的生活。
從一開始搶錢帶女友去打胎自己卻偷偷逃跑。然後的十八年來,一個人孤寂的頹廢的生活,到和“女兒”生活,滿大街的幫“女兒”找小狗,在到後來為了“女兒”可以過得好一點,毅然沒有選擇如同18年前一樣的跑路,而是選擇了自首,本來就可以發現阿成的緩慢轉變。似乎有了新的生命一般。而阿欣也一般,也在明媚的陽光下說出那句話,“他不喜歡我抽煙,那我就戒了”。
人的生活可能因為一些情況 ​​,從而變成浮萍。尤其現今社會,人的心更容易成為浮萍。兩個無根的人最終在一起,互相在對方心中種下了自己的種子,生了根發了芽,靈魂上有了寄託,心才不會繼續漂泊,不在會逃避自己的責任,才敢於擔當,才會堅定的走下去,充滿希望的活下來。這也就是我的感覺。對這部影片的感覺。因此隨著影片緩緩滑過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男女兩位主角上臉上滑過的淚痕以及沐浴陽光後的重生……
最後回歸主題《伊莎貝拉》——上帝的承諾,人們都會相信最後阿成一定會回來和阿欣在一起,阿成也會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好父親的。這是在影片最後越來越明亮的陽光與鮮亮的色調下,伴隨著夢幻般地音樂的人們的美好祝愿,何嘗不是對自己的美好祝愿和對未來生活的渴望和嚮往呢???
最後愚鈍的學生我用另外一個影評前輩說的一句話結尾吧!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而電影是一種挽留青春的努力……”
說的真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